田野里,她和孩子们共写一首诗

2020年以前,与大别山相连的霍邱还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、安徽省深度贫困县,人口流出量在全省常年居高不下。贫穷将父母带向远方,留守乡村的孩子长期缺乏陪伴,像田间的野草,只把心事说给风听。

  2011年,董艳调到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学校成为一名语文老师,此前在异乡已经工作五年多的董艳在公开课比赛中屡获佳绩,教学成绩显著。

  在学校里,董艳望着一群沉默的孩子陷入了思考,乡村里的留守儿童很多都性格内向不善言辞,怎么能更好地和孩子们沟通呢?

  直到一次公开课上,董艳带着孩子们吟诵《清明》,看着孩子们沉浸在诗歌中如痴如醉,她突然发现了和孩子们心灵对话的方式。

  读诗!写诗!送诗!

  “诗歌离乡村很近。”自此,她探索“田园诗意教育观”,开启了抒写“乡土人生”、深埋“乡土情怀”的“乡土乐”诗意课程体系。


捧着日光读/一天一遍/读得兴奋满脸/捧着月光读/ 一夜一遍/读得平平安安//一听说/董老师要来检查/每个孩子便摇头晃脑/大声朗读

  从一年级起,为了把阅读浸入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,董艳开设了“那诗意在乡土的歌”课程。乡村的黎明,在孩子们朗朗读书声中开启,这首《爱读书的一(2)班孩子》是董艳送给孩子们的诗,她带着孩子们用诗歌对话,孩子们也因诗歌发生着改变。

  青草地,放风筝,汝前行,吾后行。

  通过诵读小古文《放风筝》,董艳惊喜地发现,午餐时,孩子们不再你争我抢,而是按秩序安静地排着队下楼。盛汤的时候,很多孩子都自愿让更小的孩子先来。

  更让她记忆深刻的是2016年的一天,孩子们冲进她的办公室,高兴地喊:“董老师,小楠写诗了!”

  大姐(街)上/人多少了/我就只到(知道)是新年来了/没(梅)花开了/一文(闻)/我就只到(知道)是新年来了

  小楠是一个智力有缺陷的孩子,这些蹩脚又费力辨认的文字正是她写的第一首“诗”——《新年》。

  董艳清楚地记得,入学前小楠的父母令人心疼地央求她能教教孩子。从那以后,每一个黎明,董艳单独拿出两分钟教小楠读诗,虽然她的朗读十分吃力,但她的表情告诉董艳她很喜欢。董艳更没想到,两年来每天两分钟的累计,竟开启了一个不会计算、不能阅读的孩子久封在生命深处的智慧,让她提起笔来写自己的生命之诗。

  当每一个黎明由诗歌开启,不同于过去的胆怯与孤僻,班里孩子明亮的眼睛里再没有一丝乌云,他们稚嫩的小脸时刻洋溢着欢欣。董艳说:“是阅读给了他们自信和底气。”

  共读《夏洛的网》,学生刘岚潇写下这样的文字:“以前,我为自己是农村孩子而自卑。后来,董老师带着我们读了那么多书,领着我们和高尚的人对话。我会写诗了,也会写文章了。董老师用文字为我们织网,我相信我这个农村孩子也会长成一个美好的人,也能为他人织网……”


花花绿绿的/田野/要沉睡了/愤怒的/犁田机/挥舞着大大的手/跑过来/五颜六色的/草儿和花儿/一个连一个/被赶进了泥土里/哗哗的/小河/唱着歌儿/花花绿绿的/田野/要沉睡了……

  ——陈荣浩《田野》

  一朵具体的花,胜过一千种真理。

  乡土为董艳提供了灵感,她带着孩子们走进晒谷场,走进田间地头。他们观察麦子的生长,记录一只鸟的轨迹,用文字描摹乡土生活。

  这首《田野》正是学生陈荣浩写的一首小诗,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字字都是孩子对乡村生活的经历和体验。

  泥里生活,云里写诗。董艳带着孩子们停下脚步,观察身边,关注生命,用心感悟生活。她说,生长于乡土虽然无法带给这些孩子光鲜亮丽的生活,但是接近大自然的独特优势何尝不是另一种滋养?

  初冬时节,学生穆蕊蕊看见自家冻得缩成一团的小鸡,写下了《种太阳》——

  冬天到了/忙了几个季节的/动物们,也该/睡一个好觉了/这个时候/我真想种一个/大大的太阳/给他们搬过去/让每颗心灵/还有每寸土地/都暖暖的/香香的

  不弃微末,久久为功。师生共读了600多首童诗,她写了600多首诗送给孩子们,集结了诗集《为你写诗》。孩子们集体创作3000多首儿童诗,集结了诗集《那诗意在乡土的歌》,30多个学生的儿童诗先后发表在《少年诗刊》等杂志上。

  他们参加各类各级比赛,屡屡获奖。在一次安徽省校园读书创作活动中,四人参赛,捧回了三个省级一等奖,一个省级二等奖,用实力证明了“乡村娃”,不简单!

  乡,是乡村,也是家乡。无数个黎明,无数首诗词,无数声吟诵,无数次打动人的灵魂,无数个孩子的生命在霍邱这片土地悄然改变。董艳把诗意乡土的种子埋在孩子幼小心灵的深处,牵引孩子们能够走出乡村,有一天回到乡村,建设乡村。


张明鑫同学啊/令人怜爱的小丫头/当你轻轻柔柔/诵出你的“五月”时/我知道“中国张明鑫”里/站立着不同往昔的“自信”

  ……

  我亲爱的伙伴们/讲台/是属于你们的/我们眼里的你们/留下了一道道诗意的风景

  ——董艳《你是诗意的风景》

  在农村,家长和孩子没有别的,唯有一颗真心。也正是一颗颗真心拴住了董艳的心。

  2015年,随着董艳的做法逐渐被认可,越来越多的城里学校向她抛出了“橄榄枝”。她心动过,也犹豫过。董艳不好意思地坦言,自己也曾悄悄“试探”过孩子们。

  “孩子们,我可能不教你们了。”董艳不敢看孩子,轻轻地说。

  孩子们哭着跑上来,围住了她,抱住了她。

  “董老师,您不是说俺们农村好,您愿意一直在农村教书吗?”

  董艳说,当孩子们抱住她,质疑她时,她的心都要碎了,她质问自己,董艳,难道你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吗?

  “我是农村人,做了农村教师,我应该有把农村教育做好的担当精神。我做的教育研究是为农村孩子寻找更好的教育,他们离不开我,我也离不开他们。”

  从那以后,董艳婉拒了更多更诱人的邀请,坚定她的初心,留在了霍邱这片土地上。

  “谁不想去外面世界闯荡闯荡呢?城里给了那么好的条件,要是我肯定就答应了!就她傻脑筋,偏要留在乡旮旯!”对于董艳的选择,她的爱人魏楠一开始并不支持,但在见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董艳绽开了笑颜,他终于理解了。

  在《你是诗意的风景》这首诗中,董艳将孩子们的名字嵌入诗歌中,为他(她)写诗。做教师,也做诗人,董艳用诗人的情怀做教育,用生命书写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。18年从教生涯,她从未停下成长的脚步,从教学新手到骨干教师,从特级教师到安徽省最美教师再到全国名师,一系列变化背后是不变的初心:一辈子甘做乡村教师。


萤火虫,有梦想/提着灯笼照家乡/青草地,山坡上/哪里都有小灯光/萤火虫,追梦想/提着灯笼赶路忙/孩子孩子,你别慌/一盏一盏全点亮。

  ——董艳《萤火虫》

  在户胡镇提起董艳,家长都不约而同竖起了大拇指。

  董艳知道,家长们感激她的背后源于对农村更高质量教育的渴求与期待。

  她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,还需要更多的乡村教师、学生家长拧成一股绳,化作一盏灯。

  2016年,在学校的支持下,董艳申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新父母分站——萤火虫六安分站。她开通公众号“新教育萤火虫六安分站”,带领义工们线上、线下进行阅读及教育交流,阅读推广覆盖80多个乡镇,30多个县市,8000多名师生。一个个不起眼的数字背后,点亮的是一个个农村家庭的光……

  在霍邱县教育局的支持下,董艳成立了“霍邱县董艳名师工作室”,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点,以读写思行研为路径,开通微信公众号“蓼城.燎原”,带动师生教学相长。在董艳的引领下,共读有声教育著作300多次;书写读后感800多篇;进行教育研究,书写教育叙事600多篇,推动了整个县域农村教师专业发展。

  霍邱古称蓼城,源于一种植物——蓼花,小小的叶、小小的花,十分不打眼。董艳说,这些爱写诗的孩子们,就像一株株生长在广袤乡村的蓼花,在田野上、小河边默默生长,静待秋天怒放,等你留意到时,他们已在大地上汇聚成一片美丽的花的海洋。(记者 吕文卫 海报设计: 

相关产品

评论